新闻中心

好记者讲好故事 | 拥抱伟大的新时代

 二维码 6
文章附图

好记者讲好故事 | 拥抱伟大的新时代

记者:陈莹编辑报道
图片


30年前,中国电视上出现了这个新栏目——《东方时空》。说实话,那时它讲的故事我还无法完全理解,但是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新闻的种子。8年前,我成为这个节目的记者和主持人,今天就来说说我和它的故事。


那是一个春天的午后,我坐地铁去上班,就在北京的建国门地铁站,我看见一对父母拿着手机在给孩子讲袁隆平,那天他刚离去。爸爸对孩子说:这是一位伟大的爷爷,他不认识爸爸妈妈,但爸爸妈妈都认识他。我们今天能吃饱饭,都要感谢他。我被这段简单直接的家庭教育所吸引,这对父母年龄并不大,30多岁,孩子也就五六岁,但从他的眼神中我发现,他听懂了。


可惜没有能够记录下当时现场的画面,但是我把这位父亲的话原原本本地搬进了当天晚上《东方时空》的新闻短评中,我接着这样说道:这是一个普通中国家庭记住的袁隆平,他不认识我们,但心中装着每一个我们。所以当大家认为水稻不具有杂交优势的时候,袁隆平带着团队埋头苦干几十年,让中国人端牢了饭碗。


这段评论可能还会有更好的讲述,但我想,共情的表述,观众应该是听懂了。这篇评论在我们央视网某短视频平台不到48小时内,播放量就超过3000万,点赞过百万,我想是这位年轻父亲说出了大家的心声。这一刻,我再次体会到用老百姓的话,讲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硬道理!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是记者的基本功。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说出人人心中有,却又口中无的好故事,更应该是一名记者的追求。


北京的秋天已经有了丝丝凉意,离10月1日只有5天时间,我们的国庆特别节目的报道方案,我还没能理出一个清晰的头绪。当时,孟晚舟回到祖国的消息正在我们总台各媒体端呈现裂变式的反响,看着网友们的自豪的留言和点赞,再回想这一年我们共同经历的感动,《那抹中国红》《千里共同途》《百米勇争先》这一个个故事片段在我脑海中飞速闪回。这个国庆节,我们就是要用这样的中国故事来打动观众。


不到30分钟,我在手机备忘录里写下了节目策划草案。第二天,这个创意也打动了我们团队所有的小伙伴!因为在今天,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奋斗故事,正是砥砺奋进的中国的缩影。


去年,《中国故事》在继续。


在重庆缙云山灭火决战之夜的现场,一侧是冲天燃烧的无情山火,而另一侧是救火者头灯组成的微弱的光带,但是此刻,微光如炬,他们用血肉之躯前赴后继筑成了一条防火的钢铁长城。


要怎样再次讲好这个故事?我和编辑重新剪辑了画面,这一年我们记住了太多面对灾难迎难而上的中国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我们不断地战胜困难和挑战,中国故事的答案就在这样的新闻现场中。


《东方时空》伴随着中国电视新闻改革而生,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5年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了,我们秉持“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大象也在学习跳街舞”,而且跳得越来越好,从春到秋,我们传统媒体人到了不进则退、改革转型的关键时候。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报道,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历史的接力棒到了我们手中。而立之年,继续勇毅前行,是我们坚毅的选择。


我写下多篇新闻系列时评,用监督再次向网络乱象亮剑。针对一个个实际的案例,我反复地打磨稿件,亮出鲜明的观点。在资本市场,做多做空是你的选择,但在文化娱乐市场中,主流价值不容做空。


如果不论价值方向,再大的流量也顶多是一颗流星。无论什么算法下的推送,都必须守住一条底线,推送的信息越来越多,但不能让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远,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是我们执着的坚守。


我干新闻21年了,深入现场追问事实真相是我那时的追求。而一名新时代的好记者,用融媒体的视角,挖掘主流价值观背后的故事,对违背主流价值观的现象敢于发声,善于发声,真诚面对观众,用事实说话,讲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同样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我们要拥抱这个伟大的新时代,因为时代脉搏始终是新闻血液流动的方向,《中国故事》每期结尾我都写下这样的结束语:中国故事,明天继续!因为今天的中国,是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明天的中国,奋斗创造奇迹。

备份图形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