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国画六法看玉雕(6-3)应物象形

 二维码 8
文章附图

国画六法看玉雕(6-3)应物象形

记者:陈莹编辑报道
       《古画品录》是生活于齐梁时期的谢赫为了迎合魏晋南朝品评之风而写的,如今已经成为画学经典。《古画品录》提出的绘画六法,得到了后世的广泛认同,不仅成为绘画艺术批评的原则,同时也被确定为绘画美学的原则。

      “六法”对于画家和绘画作品来说,是全面的最高的要求,一般都是很难完全达到的,各擅一节足矣。我们了解掌握六法,便于理解古人品评绘画的标准和着眼点,从而客观地对待祖国的美术遗产,以及在我们欣赏传统的中华绘画时,会从中获得某种启示。

       “六法”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个方面。

      本文分六个部分,通过实例探讨一下六法在玉雕创作与玉雕作品创作中的运用。

            (三)应物象形

图片

    ↑张炳光大师《伯乐相马》

      应物象形就是在描绘对象时,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描绘事物要有一定的客观事物作为依托,作为凭借,不能随意的主观臆造,客观地反映事物,描绘对象。但是,作为艺术,也可以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前提下进行取舍、概括、想象和夸张。这可以说是指一种创作态度和方法。

       随着中华画的发展和审美的变化,应物象形的含义不断延展扩大。对于对象的造型选取要求,不断地追求简练和出乎意外。几千年来,同样的一般的造型看的多了自然会审美疲劳和麻木。而那些与众不同的造型能力的画家令人记忆深刻。如八大山人的造型不与人同。他的画作笔墨简练,构图不拘一格,造型大胆夸张,艺术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图片

      ↑八大山人作品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为我国的画坛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但传承了之前的文人精神,更是启迪着众多未来的绘画大师,引发了人们更深层次的感受和思考。他的画作有着别树一帜的特点和风格,运用极大、极简的手法将自己的事物认知和思想感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散发着极大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艺术不可能是简简单单的模仿,它有着区别于常人的基本特点,只有个人的创造力才能赋予其新的活力。

图片

         ↑八大山人风格玉雕

      几笔落成的禽鸟,蜷缩而立,轻蔑的白眼,游走在意与象中,留给世人的则是八大山人藏在画中的孤寂。

图片
图片
     ↑青年雕刻师武帅作品

     极具意象的取物造形,夸张奇特但却形神兼备,八大山人的笔触无疑是当时立异般的存在。作品中每只鸟形态各异,表情也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它们都翻着大白眼,脱俗的眼神成了贯穿整个系列的点睛之处。

图片

      “取意化境”是玉雕师开始创作这组作品时唯一的坚持,当一件件作品呈现出来时,既有八大山人的笔意,也有玉雕师自己的印记。

图片
图片

     ↑杨大钊玉雕作品《雪涛双吉图)

      中华花鸟画的造型是意象造型,它不是真实地描摹自然界的花鸟鱼虫,而是根据对象的感觉,将对象夸张变形,使其变为艺术形象。

图片

   ↑第18届天工奖银奖作品《似水流年》

       陈洪绶所创作的人物造型奇特高古,花鸟画意趣横生、耐人寻味,能够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同他画面中独特的夸张的造型是分不开的。他的物象造型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脱开客观事物的本身,而赋予画面物象另一种生命面貌,在形与意、物与心之间找到沟通的方式。所以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久弥新,被奉为经典的艺术造型

图片

     陈洪绶艺术的独特风格和创新思想,影响着清初以来的整个时代,亦影响着随后漫长的历史,并影响至三百五十多年后的今日甚至将来。

图片

      ↑《屈子行吟图》

       虚谷的画富有趣味,善于巧妙的夸张,变形是他的一大创造。他在对本质的把握基础上能加以大胆的主观夸张,以达到更传神的高超艺术境界,他对造型能大胆取舍,线条凝重简练,直方组合,做到神似而非形似,充溢着强烈的个性。特别是表现的角度非常独特,如画猫不是通常的姿势,或朝天看,或半躲在石头后。都是不与人同。任伯年的造型也非常生动。他经常深入乡村生活,善于观察和写生,在造型上既生动又不与其他画家雷同。
图片
图片
       ↑顾永骏《麻姑献寿图》
图片

      应物象形”中的“物”,是人们观察到的自然“物”,而“形”是经过人们主观改造的艺术“形”,二者之间的相互转化考验了创作者的审美修养。中华画与西方绘画相比,注重留白,不求把客观物象照搬照抄到画面之中,而是要从眼前的诸多事物之中提取营造画面所需要的形象。

图片

      中华画的“散点透视”要求欣赏者要“面面看,步步移”,在创作过程中,鲜少有不需改造直接可以搬到画面中的景色,大部分的客观物象需要进行主观的经营。在方金炉作品中,从自然之“物”到艺术之“形”的转化,处处体现出他的艺术修养和良苦用心。从眼中物到心中物再转化为手中之物,大胆取舍,他通过积极感受生活,努力开掘心源,营造出了意在象外的诗情和画意。

图片

      ↑2020天工奖银奖作品《春意》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葡萄、荷花、野禽、枇杷等都是人们生活中的常见物象,相同的物象由于创作者的性格、审美和个人经历不同,所表达出来的精神世界也是大相径庭的。

图片

              十八届天工奖金奖《国色天香》姜春楠 王刚


      “应物象形”首先讲的就是造型,一般而言,造型就是把客观物象生动地描绘下来。“应物”,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绘来表达内在的精神世界,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表象的“造型”而忽略精神世界的表达。不少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时常被客观物象的外形所束缚,缺少对画面情感的表达、对“形”的主动改造,难以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只有“象形”,难以“应物”。

图片

       ↑2020天工奖银奖 《山海灵·幽兰》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古之画或能遗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今之画,从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从这段话中可以理解,高级的画面追求画外的意境,如果被客观物象的形束缚,一味追求形似,那画面中的气韵就必定有所缺失

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