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有一玉,必有一禅。

 二维码 6
文章附图

有一玉,必有一禅。

记者:陈莹编辑报道
观山
图片

图片
图片

   

    洛阳白马寺殿门上,有一副对联: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道法虽宽,只渡有缘之人。

    禅宗思想与玉的缘起,大概来自南朝时,结缘从海上来华的,禅宗东土初祖——菩提达摩

    达摩最初来到中华时的历史记录,已经很模糊了。后人印象中的达摩,早已超出了僧人传记的范畴,而是一种完美的禅的典范,比如,在中华古代文人画作中,达摩的形象被直接用来表达“禅”本身。

    关于达摩传法的故事:一苇渡江、无相功德、少林面壁、只履西归,在佛教徒与民间广为流传。据记载,达摩祖师学问渊博,精通大乘两派宗义,三藏五明,无不博通。但是,他传授的禅法却极为朴实简练,往往能直接点破要害,令人豁然开悟。

图片

《游化大乘》

和田籽玉 林国华敬造



    禅宗正如释迦牟尼当年所说,是微妙法门,不立文字。禅宗重视顿悟,讲的是直指人心,一下子明心见性的法门。当人的前念一断,而后念未起之时,这时人处于一种空白的状态,就能体悟那自我的本性,自己的真心,感悟天人本一的大道。禅宗的核心思想就是:把握当下,不动如山。

    《小窗幽记》中写道:“独坐禅房,潇然无事,烹茶一壶,烧香一炉,看达摩面壁图。垂帘少顷,不觉心静神清,气柔息定。”

    人只有在闲来无事时,才会留心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独自坐在禅房中,煮一壶茶,燃一炉香,欣赏达摩面壁图。闭上眼睛,不知不觉中,心就变得安定而平和,进入到禅的境界。



图片



    艺术作品中的达摩形象,大多是额头高广、双目炯然,络腮须的梵僧形象。

    这件《游化大乘》,设计中保留了玉料外形,利用聚红皮色主次分明的俏色巧雕为达摩身穿长衣,乘风踏浪传播佛法的形象。重点刻画达摩面部神态,额头高广、双目炯然,络腮须,神态恬静自然,心明如镜。

    其身躯及衣纹则不事雕琢,仅仅以圆润弧面和几道线条来表现,主次分明中,将达摩惟妙惟肖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图片



    人物为主,山水为辅。背部剔地浮雕山水,彷佛一卷展开的中华画突出“人在画中游”的效果。其画面高山巍峨,巨石林立,带着苍茫磅礴的震撼,可聚焦远景,又有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恬淡和悠闲。

    山林云水,小中见大,创造出了更为广袤无垠的空间,与初祖达摩渡海入中华弘扬禅法,游化大乘的主题相契合。



图片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禅宗这两句经典禅诗,原来是劝人们虚怀若谷、反观自己的,但我以为,这首诗对于此作品中,实在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阐释——不要被眼前的忙碌,占据了生活的全部,至少,在忙碌中,为自己留一点空闲,才可以看到“水中天”,那才是我们内心对美的映射。



图片



    诸法自然,妙有真空。玉之于人,目遇之而成色,是故空中无色,色即是空。玉雕达摩像,相对无言,又直指人心。面对世事变化,不执着于外物,不纠结于得失,随天时,任运道,而自在,方能如实体悟世间真理。

    佛曰:执着于一念,将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万般自在。我们不妨在路上,抛下执念,沉淀自我,用心去触摸世界,不知不觉间,自会领悟人生的美妙。

    漫漫人生路,我们更应该在意的,是这一路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





图片



林国华获评上海特级玉石雕刻大师荣誉称号

论文|手中有玉气自华——谈玉雕手把件

林国华玉石雕工作室获评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

大德布道   琼花放春 ——中华玉石雕刻大师林国华印象

林国华儒释道的玉雕艺术

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耿鸿民 谈:林国华的玉石雕创作

中华当代玉雕艺术评论家岳峰谈林国华人物玉雕的时代性

玉雕人物圆雕的艺术魅力

备份图形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