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天工】浅谈自然山水对寿山石雕题材创作的借鉴

 二维码 5
文章附图

【天工】浅谈自然山水对寿山石雕题材创作的借鉴

记者:陈莹编辑报道

[摘 要]自然山水蕴含着丰富的资源,早在几千年前,山水便成为墨客文人吟咏和抒发感情的对象,诸如诗词歌赋、卷轴画作等,山水的身影从未缺席,甚至在其中占有重要的笔墨。而寿山石的雕刻,得益于其精美的材质,诸多鬼斧神工般的雕刻精品都不乏山水题材的存在,故此从自然山水入手,探究其对于寿山石雕刻创作题材的影响。

[关键词]山水文化;题材创作;寿山石雕

[中图分类号]J3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30-0082-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施庭汉.浅谈自然山水对寿山石雕题材创作的借鉴[J].天工,2022(30):82-84.


山水文化,在中华有着悠久的历史,无论是画卷、屏风、亭台、水榭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装饰品,还是拥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无一不渗透着山水文化的思想与精髓。由此可知,山水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早已深入其精髓,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其中折射在寿山石雕刻中的山水创作题材,已从古至今流传了千年,影响着无数从艺者的雕刻创作。
一、山水文化的题材内涵
中华自然山水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山水是我国民族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景观,挥洒、描摹了中华人骨子里、性格中独特的风采。正如袁中郎所说:“意未尝一刻不在山水”,自然山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融注了中华传承千古的人文观念、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宗教文化思想、民间风情等,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自然山水文化。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雕刻作品集中反映了中华山水文化的意味和人文色彩,表现了人类的审美情态及其精神风貌。所以,要深入了解中华自然山水的文化,我们就要先理解什么是中华的山水内涵,从而探究自然山水的审美意义,提高我们对山水文化的认识能力,以便更深刻地领会以自然山水文化为题材的寿山石雕刻的魅力所在。
以中华自然山水为依据而创作出的寿山石雕刻艺术品,以石雕山水为载体从眼中之山水变成心中之山水,发展出了可观、可居、可游三个层面。可观是第一层境界,即视觉愉悦;可居是第二层境界,即心灵归属;可游是第三层境界,即有意趣,让人流连忘返。一幅山水,有了云雾苍茫之气,亦有了高山仰止的高远,一脉青烟的平远,曲径深幽的深远。这个“气”和“远”,不但是寿山石雕以“福州工”名扬天下的技艺,亦是文人士大夫之品格。故比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山水说法,“山水论调”的三分法似乎传播更广,影响更深远。究其背后原因,大概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在中华,存量最大的“山水人文”形式为山水画,其表现内容及其审美群体都影响着山水画在艺术追求、文化意义上的发展。尽管山水画是一门表现题材十分狭窄的艺术,表现对象十分有限,但却是有着极高艺术情趣和审美追求的艺术。注重视觉效果,以黑为虚,通过墨色大体块的构成和变化,宏伟甚至抽象的几何图案造型突显,局部细微、柔和、连续的变化,充满了时代特色和神秘感,用中华水墨的墨法和墨韵,用泼墨、积墨、破墨等用墨手法,在流畅细腻的墨韵和墨色变化中,营造出辽阔天空、巍峨大山、陡峭岩石、奔腾流水,配以若干点景人物或生活小景致,或农夫、或牧童、或樵夫、或三两牛羊、或月夜、或暮色。山石苍劲,云水也恍如山石,铁壁式背景造型,刀砍斧劈式的点皴,通过拉近远景、压缩空间,置人物于浩瀚的空间里,突出山水作品在平面结构中的艺术张力和视觉冲击力。以此应用于寿山石的雕刻创作中令中华自然的山水雕刻作品雄浑自然,充满神秘感,画面气势磅礴,云山浩荡,庄严肃穆,恢宏浩大,有一种雕塑的立体感和厚重感,且兼有中华传统山水画的韵味和思想。

图片

图1 《盛世凝香》 施庭汉/作
而关于人生境界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即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就是山山水水中蕴含和引发的文化现象。这是中华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在世界上有显著的地位。
翻开中华山水文化史,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诗、文、词对中华自然山水的赞美和描绘。优美的诗文与如画的山水融为一体,构成一幅赋有内涵的大画面,以表现出人类文化的情感。自南朝颜廷之吟诵的“末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以来,历经许多文人,留下了众多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的佳景,体现了中华自然山水的神奇之处。在这如诗如画的山水中,我们可以领略到独秀奇峰、瑰丽奇绝、妙趣横生的山水之景,诸如“朔风从东来,吹落遥空雪;洒向尧山顶,相看最奇绝”,诗文流传千古,不仅吟诵了山水,还赋予了山水独特的文化内涵,凸显自然山水的灵性。
山水境界讲究的就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就是呈现出“自然统一的人世”以及“人性化的自然风情”。在寿山石雕山水意境的体现中,人物通常不是画面主体,虽然渺小但是令人惊艳,有时是以一身蓑衣的垂钓老翁形象入场;有时是以登山饮酒远望群山的隐士形象入镜;有时又是撑起游荡水上的渔舟的船夫……无一例外,都是和景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寿山石雕中的山水意境和文人墨客追求的也是这样一种山水自然之道,可见中华山水文化的形成及本质是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在山山水水中孕育出来的人类,与山水相互依存,山就是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所,是构成生态环境的基础,为人们提供了生活资源,这便犹如母亲的乳汁养育着她的儿女,而这又是人们实践的主要对象,人们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从事着形形色色的活动,寿山石雕刻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的写意艺术品主讲风趣和意境,在创作中的主体对象范围广阔,梅兰竹菊、飞禽走兽、各类人物,应有尽有。山水主题的艺术品在该类写意艺术品中所占比例极大,经过艺术家的精心雕刻,展现出五光十色、美轮美奂的湖光山色,是人们内心对美的体现和向往。
例如,在人们的普遍看法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居生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山林景致;“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的隐居风情,都是意境作品的主要题材。这类作品相对来说感情平稳,闲情逸致溢于言表,作品整体风格淡泊明志、平静舒缓。部分写意雕刻家格外喜欢“山水游行”的相关题材,同样也展现了这类悠闲自在的情感主题。这些关于山水的题材,应照着人们情感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对自然具象化的情感体验,于寿山石雕刻中熔铸生活的体验、情感,特别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从古代开始,山水一直都是文人墨客抒发感情的对象,无论是精妙绝伦的诗词歌赋,还是美丽动人的画作,几乎都离不开山水的存在。在寿山石雕刻的众多题材中,山水同样是一种经常出现的雕刻题材。首先,雕刻山水对寿山石材料并没有像雕刻人物那样要求高。山水大类可以包容寿山石材料的一些瑕疵,像小裂纹、小棉絮、小杂质等,在雕刻山水的时候,雕刻大师可以避开或者把这些瑕疵隐藏起来,通过雕琢来化腐朽为神奇。
我国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说:“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山水和血肉相连,人类世代感情、思想、希望和动物都在山水里刻下了深刻的烙印。”中华山水犹若人们的精神风貌,正如古人所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体现出中国的自然山水环境对周围人的影响极大。故此,许多文人志士对奇特的自然山水充满了向往之情,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都赋予中华山水一种美,给自然的生活带来悠然自得的乐趣,更给后人留下一种知、情、乐、趣,为游览山水之增添了几许乐趣与精妙。如今,后人在山水中的体味更深,情感更浓,离不开前人的传承与影响。

图片


图2 《碧水丹山梦武夷》 施庭汉/作
二、寿山石的天然特性与山水的结合
寿山石质地晶莹透亮、光滑脂润,色彩丰富而亮丽,浑然天成,且色界分明,有着丰富的色彩变化,所以在创作中要注意墨色与雕刻技法的把握,让刻刀变成毛笔游走在石材之间,形成丰富的变化,利用绘画的形式使自然景观人文化、人文景观自然化。景观,是在人的观看中呈现出的某个特定时空的综合现象,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人的视觉投射,即你能看到什么。山水画中的景观,是被视觉分解并再度拼集,之后被艺术表现形式统合的异质空间区域,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形式媒介,即你怎么表现或用什么表现。
在艺术问题上,形式构建涉及个人的风格手法,而在思想观念的表达方面,如何看不仅可以了解创作者的意图,还体现出一种审美倾向。传统的寿山石雕刻山水,其观看方式多是“以大观小”,以高视点的审美观使山水“重重悉见”,这是一个观看与构图的法则。以此作为中华人特有的“山水观”,与欧洲焦点透视拉开距离,形成不同的观看与表现体系。这种山水观就是自然观、全局观,强调人的思想、知识与心灵所能达到的“视野”,而不是在某一确定的位置因眼睛正视前方所涉及的“视域”或“视界”而划定画面空间。因为前者是动的,后者是静的,其表现的是“自然山水”,而不是“写生山水”。
山水的色彩可以是五颜六色的,什么颜色都比较合适,山水与寿山石原石一样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因此对寿山石色彩的完美性就没有那么严格,只要雕刻设计得当都会非常漂亮。山虽无言,然非无声,水虽无语,却非无情,寿山石雕刻作品将山水意境融入雕刻品之中,把山河的美用寿山石表现出来,将大好河山纳入一块小小的石料中,方寸之间容纳大千美景,细微之间呈现意境悠然。如在寿山石的雕刻中涵盖“山水游行”,虽然路程颠簸,可能还会面临风餐露宿和各种意外,但同时也是悠然自在、浪漫风趣的,虽然跋山涉水、舟车劳顿,但是游山玩水,不亦乐乎。高树林立掩盖了艰险的路途,层叠峰峦和甘洌清泉又让人心生向往。在山水之间的游行,春去秋来带来了迷人的四季景致,春日百花齐放,夏日阳光灿烂,秋日黄叶满地,冬日白雪皑皑,各不相同,各有千秋,美不胜收。

图片

图3 《敦煌飞天 —— 天女散花》   施庭汉/作
三、山水题材的应用与寿山石雕刻有异曲同工之妙
寿山石雕是中华石雕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创作题材,尤其是在山水题材创作方面更是独树一帜。山水题材是寿山石雕创作的精髓所在,很多山水题材的寿山石雕都是经典之作。
山水题材的寿山石雕讲究天人合一的创作方法和心态,山水意境主张以意为主,意造境生,营造“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境界,山水石雕创造的意境不光是优美的景色、山川的风光,更多的是匠者理想境界的追求,是超脱于烦琐与庸俗社会的心灵居所。故此,以中华自然山水为题材的寿山石雕境界给人的是可观、可行、可游、可居的神游场所,或是仙境一般的蓬莱楼阁,或是悠闲的隐居之所。多表现的是逸居山林的情趣、素朴自然的大好风光,不同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心灵居所,这也是匠者与观者的心灵沟通。山水题材的寿山石雕中的“山水”二字绝不是简单的风景概念,它包含着中华文化的诸多含义和象征。比如:山是阳、水是阴,象征着阴阳互补;山是刚、水是柔,体现了刚柔相济;山是实、水是虚,代表的是中华文化中虚实相生的概念。中华的山水文化所赋予雕刻创作题材的精神寓意也非常美好,所谓山管人丁,水管财禄,高山流水,源流不止,寓意财源不断,生生不息。可见山水常常作为雕刻对象是因为山水题材有着各种优势,并且也一直被人们所喜爱着、推崇着、向往着。
而寿山石雕刻通过诠释中华自然山水文化的深邃内蕴来体现源远流长的发展轨迹,以及中华传统的和谐思想,研究寿山石雕山水题材的创作,离不开对中华自然山水的借鉴,其中山水的自然理论成熟、人文精神丰富,是寿山石雕创作中需要借鉴的知识,希望以此可以让寿山石雕山水题材创作变得得心应手,进而提高寿山石雕创作的技法水平。寿山石雕山水题材的创作被大众所喜欢,促使雕刻师重新关注山水题材的创作。而创作者在雕刻山水题材时,山水意境通常会渲染雕刻者崇尚自然的心境。崇尚自然也就是道家所说“道法自然”,意思是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效仿自然的思想境界,同时也是说世间万籁的生存发展都是在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中,这也是我们所说的“道法”,涉及的范围很广,有社会之道、为人之道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山水之间,既有具象依托,又含虚无境界。山水之间,以寿山石为载体,山水为题材的作品既贯穿哲思,又在山重水复之间浸染着作者本人的生活气息。因而要想雕刻优秀的融汇中华自然山水的寿山石雕刻艺术品,就必须将自己置身于山水之间,用心、用眼真切地体验自然美景。所以但凡有机会,创作者便会将自己置身于山水之中,到各地的名山大川去走访、采风,切实领略山水世界的美景,真实感悟山水之间的意境,尔后创作出最贴近生活的山水石雕作品。作品之中除了表现世间美景之外,同时也蕴藏了作者的个人精神,将才思、经历与作品相结合塑造出独属于作者自己的山水世界。
作者简介:施庭汉(1974—),男,汉族,福建福州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市特级名艺人,福州市寿山石雕非遗传承人。
编辑:李争

图片

备份图形1.png